学校的"垄断生意",如今却开不下去了?承包商说出背后3大因素
曾几何时,学校食堂、超市、打印店被视为"稳赚不赔"的生意。独门独户,客源稳定,几乎不存在竞争对手。多少商家挤破头也要拿下这块"肥肉",甚至不惜重金"打点"关系,只为获得这块金饭碗。2025年初,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校食堂统计数据显示,全国中小学校食堂超过24万个,高校食堂近5000个,每年产生的市场规模超过4500亿元。如此庞大的市场,曾让无数承包商趋之若鹜。
可如今,这门"垄断生意"却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。中国教育产业协会2024年底发布的《中国学校配套服务调查报告》显示,近三年来,全国有35%的校园商业服务承包商选择不再续约或中途退出。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,这一比例甚至高达47%。承包商们纷纷表示"不划算""亏本经营",甚至有人感叹"赔了夫人又折兵"。
为何昔日的"金饭碗"如今变成了"烫手山芋"?记者深入多地校园,采访了数十位现任和前任校园商业服务承包商,他们道出了背后的三大因素。
第一大因素:成本飙升,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
江苏省南京市某高校食堂承包商张先生算了一笔账:2020年,他每年向学校缴纳的承包费是65万元,到2024年已增长到112万元,涨幅达72.3%。与此同时,人力成本从每年147万元增加到218万元,原材料成本上涨38.5%,水电气费用上涨25.3%。"几乎所有的成本都在上涨,但学校要求菜品价格基本保持不变,这让我们的利润被不断挤压。"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餐饮业人均工资比2020年增长了36.2%,食品原材料批发价格指数上涨了24.6%。与此同时,学校食堂的菜品价格却基本维持不变,有的地区甚至因政府补贴减少而被迫降价。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4年北京高校食堂平均菜价仅比2020年上涨了5.7%,远低于同期餐饮业平均上涨幅度17.3%。
校园超市和打印店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,学生们可以通过网购获取更便宜的商品,校园超市的销售额持续下滑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报告显示,2024年全国校园超市平均销售额比2020年下降27.5%。打印店则面临着数字化学习方式普及的冲击,大部分学校的打印业务量比五年前下降了40%以上。
成本上升与收入下降的双重挤压下,昔日的"金饭碗"正在变得越来越沉重。上海某职业学院超市承包商李女士表示:"每个月光房租就要交3.5万,加上人工、水电等,基本上是在勉强维持,有时候甚至要贴钱。"
第二大因素:监管趋严,各项要求不断提高
2023年11月,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》,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。2024年3月,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》,进一步细化了校园食品安全标准。这些政策虽然有利于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,但也大大增加了承包商的合规成本。
广东省某中学食堂承包商王先生介绍,为了符合新规定,他在2024年投入了近43万元用于更新设备、改善环境、增加检测设备和培训员工。"仅'明厨亮灶'工程一项,就花了12万多元安装透明玻璃和监控设备。"除此之外,每年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费用超过8万元,比三年前增加了一倍多。
学校对承包商的考核也越来越严格。北京市教委2024年发布的《北京市学校食堂管理评价标准》包含了18个一级指标、52个二级指标和126个评分项,涵盖从采购、储存、加工到服务、环境、满意度等各个方面。湖南省某高校今年对食堂承包商的考核中,学生满意度权重从原来的30%提高到了45%。**"一旦满意度不达标,不仅要缴纳高额罚款,还可能影响续约,压力非常大。"**该校食堂承包商无奈地表示。
武汉某高校校园超市承包商邹先生表示,学校对商品定价的管控也越来越严格:"水、饮料、零食等常见商品的价格必须比校外低10%至15%,进货渠道必须是正规供应商,这导致我们的毛利率比校外同行低20%以上。"
第三大因素:外部竞争加剧,垄断优势不再
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彻底打破了校园商业的封闭环境。外卖平台的普及让学生有了更多选择,校园周边商业的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消费场所。这一切都极大削弱了校园商业的"垄断"优势。
中国互联网协会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高校学生网络外卖订单量比2021年增长了137%,平均每名大学生每月点外卖的次数从8.5次增加到14.7次。**"现在学生动动手指就能叫到各种美食,谁还愿意排队吃食堂?"**浙江某高校食堂经营者无奈地说道。
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食堂周一至周五的日均就餐人次从2020年的12000人次下降到2024年的7800人次,下降了35%。该校学生小王表示:"食堂饭菜种类少,而且味道一成不变,外卖虽然贵一点,但选择多,还送货上门,何乐而不为?"
除了外卖平台,校园周边的商业环境也在不断完善。广州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,2024年该市大学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商业网点比2020年增加了42.3%。这些商业网点往往具有更好的环境、更丰富的产品和更灵活的经营策略,对校园商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。
打击垄断、促进竞争的政策也在改变校园商业格局。2023年5月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关于加强公共服务领域反垄断监管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打破各类行政性垄断,鼓励和引导市场竞争。多地教育部门也出台政策,鼓励学校引入多家供应商,避免"独家垄断"。
河南省郑州市某高校已经将校内食堂分为5个区域,引入5家不同的餐饮服务商,并且对校内超市、打印店等也采取多家经营的模式。该校后勤处负责人表示:"竞争可以提高服务质量,给学生更多选择,也能避免单一承包商带来的风险。"
面对这三大因素的叠加影响,校园商业承包商正在积极寻求转型。有的开始尝试"互联网+"模式,推出线上点餐、配送服务;有的注重开发特色产品,提高附加值;还有的转向学生公寓、会议接待等新的服务领域。
四川大学某食堂承包商成功开发了"川大特色小吃系列",并通过校园APP提供线上点餐服务,2024年销售额比上年增长了23.7%。"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。"该承包商表示。
教育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校园商业服务的新模式。2024年,教育部发布的《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鼓励高校探索"校企合作""混合所有制"等多元化服务模式,引入专业化、规模化企业参与校园服务。
北京某高校已经与知名餐饮集团合作,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补贴,餐饮集团负责运营和管理。"这种模式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和价格稳定,又提高了服务质量,学生满意度从之前的63%上升到了87%。"该校后勤处主任介绍道。
从更长远来看,校园商业服务正在从简单的"承包经营"向"专业化服务"转变。中国教育学会校园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守信认为:"未来的校园商业将更加注重专业化、品牌化和规模化,小而散的个体承包模式将逐渐被淘汰。"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的报告也指出,校园商业服务应当更加注重公益性和服务性,政府和学校需要加大投入,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,避免完全依赖市场化运作。
校园商业服务关系到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,其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。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监管体系,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经营者合理的自主权;学校应当优化考核机制,合理确定承包费用,为承包商创造公平的经营环境;承包商则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,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要求。
2025年2月,国家发改委、教育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促进教育配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要"构建政府引导、学校主导、市场参与、多元供给的教育配套服务体系",这为校园商业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当校园的"垄断生意"不再是"金饭碗",这或许正是教育服务市场走向更加健康、合理发展的契机。曾经依靠垄断获利的模式正在被打破,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注重质量、效率和创新的服务模式,最终受益的必将是广大师生。
校园商业服务究竟应该走向何方?你认为学校食堂、超市等服务的最大问题是什么?作为学生或家长,你对校园商业服务有哪些期待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,让我们共同探讨校园商业服务的未来发展之路。
下一篇:没有了